标题高频主题词
本刊高频关键词
1、投稿方式:邮箱投稿或邮寄打印稿并附磁盘/发电子稿。
2、出刊日期:半年刊,每年两期。
2022年11月4日星期五
《私法》稿约
【2020年02期信息】
一、《私法》系一个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开放的法学学术园地,旨在加强私法领域内的各学科及其整合性研究,以进行私法理论的抽象和私法文化的提炼,从而倡扬乃至于形成一种权利文化。
二、《私法》刊载著述、大家文章、新锐作品,广采博收。主要栏目包括“主题研讨”、“论文”、“评论”、“案例研究”、“书评”、“杂文”和“学术动态”等。
三、来稿语种、篇幅不限,唯求能充分表达深刻而真灼之学术观点为要。《私法》对来稿一律采取匿名评审,并实行责任编辑初审、学术委员评议和编辑部会议审定三级评审制度。
四、来稿要求附有作者简介、联系方式;论文和评论还要求附有中英文内容摘要;打印稿要求附有磁盘或发来电子文档。注释体例参见本卷“注释体例”。
五、本刊所采用稿件,一律不支付稿酬,但赠送本卷2~4册,并附赠未来5年出版各卷各一册。
六、所有署名作者向《私法》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授权本刊在所投稿件刊发后,将该文的电子版提交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数据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并许可《私法》结集出版。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
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七、投稿邮箱:yijiming@pku.edu.cn
投稿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414室《私法》编辑部易继明(收)
邮政编码:100871
电话:0086-10-62759361
传真:0086-10-62754023
《私法》注释体例
一、文章采用脚注,每篇文章重新编号;编号序号依次为:1,2,3,……
二、统一基本规格(包括标点符号)
◆[国籍]主要责任者【两人以上用顿号隔开;以下译者、校订者同】编或主编:文献名称(加书名号),译者,校订者,出版地点:出版社与出版年代及版次(第1版略),第××页。
三、注释例
(一)著作类
●[英lF.H.劳森、B.拉登:《财产法》(第2版),施天涛、梅慎实、孔祥俊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89-90页。
●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二)论文类
●易继明:《评财产权劳动学说》,《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梁慧星:《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2000年第1号/总第16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42页以下。
(三)报纸类
●沈宗灵:《评“法律全球化”理论》,<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1日,第6版。
(四)文集和选集类
●王泽鉴:《物之瑕疵与不当得利》,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3册),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109页。
●[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策分析研究:情报与评价功能》,载[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上卷),竺乾威、周琪、胡君芳译,王沪宁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57页。
●参见[苏]列宁:《关于司法人民委员部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任务——给德·伊·库尔斯基的信》,载[苏]列宁:《列宁全集》 (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424 429页。
(五)古籍、辞书类
●<管子·牧民第一》卷一。
●[清]沈家本:《沈寄笤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3页。
(六)网络资料
●顾昂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的说明——2002年12月23日在第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上》,资料来源:http://law-thinker. com/detail.asp? id=1501;更新时间:2002年12月26日08:28:35;访问时间:2003年4月1日。
(七)英文类
1.外文著作
●Robert Gilpin,Economy of Inter71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v Press, 1986,p.5.
■I See G. Gordon&P.Miller (ed.),The Foucault Effect:Studies i”(;overnmentalitV,Hemel Hempstead, England: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1.pp. 32-35.
2.文集中的论文
●K.J.Leyser,“The Polemics of the Papal Revolution",锄Berly Smally(ed.), Trends i”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65,3 rd ed. ,p. 53.
3.期刊中的论文
OAlessandro Giuliani,“The Influence of Rhetoric of the Law of Evidenceand Pleading",i”, udical Review,62(1969) ,p. 231.
四、其他外文文种
从该文种注释体例或习惯。
五、其他说明
(一)引自同一文献者,同样应完整地注释,不得省略为“见前注”或“前引”等。
(二)非引用原文,注释前加“参觅”;如同时参见其他著述,则再加“又参见”。
(三)引用资料非原始出处,注明“转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