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可按前言、资料(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的结构进行撰写。前言应简要阐明研究设计的背景、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拟达到的目的,可引用文献。研究方法中应明确提出研究类型,研究类型的关键信息也需在摘要和文题中体现。具体内容包括: ① 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 ② 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 ③ 病例系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需与方法一一对应,避免出现评论性语句。讨论中出现的结果必须在前文结果部分有所表述。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可参照CONSORT报告规范撰写。须附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作者应是: ① 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 撰写论文或对其学术内容的重要方面进行关键修改者; ③ 能对最终要发表的论文版本进行全面的审阅和把关者; ④ 同意对论文的所有方面负责,保证对涉及研究工作的任何部分的准确性和科研诚信的问题进行恰当的调查,并及时解决者。仅参与获得资金资助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文章须标明本文通信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献在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 ① 薛社普等[1]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 ② 麸胶敏感性肠病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2,4-6]; ③ 间质细胞cAMP含量测定方法见文献[7]。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予以标注,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表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表注中依次标注;或在表中单列一栏说明文献来源,该栏应列出文献第一作者姓名,在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角码。